
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,承載著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,其每一個筆畫皆蘊含深意。然自中共執政以來,對漢字進行大規模簡化,尤以「漢」字被改為「汉」,此舉看似為便利書寫,實則隱藏深遠陰謀。
首先,須明了「漢」字之深層意涵。「漢」不僅指漢族,更泛指多民族中國。自古以來,「漢」即象徵華夏之核心。如《詩經·大雅·江漢》云:「維天有漢,監亦有光。」此句描繪天河輝映,喻中華文明如天河般永恆。
古時「中國」一詞,多有指京師或華夏中心之意,而「漢」則延伸為國家之代稱。漢朝鼎盛時期,對外交往中,周邊民族稱中國軍為「漢兵」,中國使為「漢使」,中國人為「漢人」,此稱呼延續至今。
至唐朝,雖國號為唐,然對外仍多稱「漢」,如《漢藩會盟碑》,記錄唐朝與吐蕃之盟約,碑文雖然以「漢」自稱,但是當時是多民族融合之盛世。
唐朝多元文化,漢、胡融合,然「漢」字始終代表中華之正統與包容。由此可見,「漢」字非僅民族標識,更是國家認同之符號。然中共執政後,為何將「漢」簡化為「汉」,而保留「疆」、「囊」等高筆畫字?官方宣稱簡化乃為掃盲、便利書寫,如1956年《漢字簡化方案》推廣230個簡體字,旨在降低學習難度。
「疆」字筆畫繁複,意為邊界,保留原形或許因其結構不易簡化;「囊」字意為袋子,筆畫雖多,然未被納入簡化表。
然「漢」字原為形聲字,左旁三點水表河川,右旁「難」省略表音,簡化後成「汉」,右旁變「又」,完全喪失原意。此簡化看似隨意,實則有心,其右旁「又」與「奴」、「馭」之又形似,隱喻將中國人民貶為奴隸,受駕馭。
此非巧合,乃蓄意設計。論及中共簡化漢字之目的,多方資料顯示,其非純為教育便利,乃為奴役人民之工具。早在1950年,蘇聯斯大林指示中共逐步廢除漢字,轉為拉丁化。
毛澤東亦有意消滅漢字,視為拼音化之過渡,如季羨林回憶,文字改革委員會實為消滅漢字之幌子。
《九評共產黨》指出,馬克思主義吸引中共之初,即注入暴力基因,簡化字攜帶暴力色彩。
簡化後,許多字失卻美感與內涵,如「親」成「親」不見,「愛」成「愛」無心。
然惡字如「魔」、「鬼」、「偷」皆不變,此巧合耐人尋味,似有意保留負面意涵。外部資料進一步佐證此陰謀。中共簡化漢字,實為斷絕人民與古籍之聯繫,阻礙閱讀傳統文化。如路德時評指出,簡化後書籍刪除歷史真實,閹割文化,歪曲古意。
另有論述,簡化乃愚民手段,在封閉系統內為所欲為。
X平台上,多位用戶指簡化字為魔鬼陰謀,如一帖稱:「簡化字的背後是一個巨大的陰謀和很深的陷阱。提倡的人一定是魔鬼。」
另一帖論述,中共透過簡化注入黨文化,取代正統文化。
文化大革命中,破四舊,打砸搶燒,古籍焚毀,漢字簡化同步進行,毛澤東視傳統為封建糟粕。
此舉使人民失卻文化根基,易於洗腦。再者,語言為思想工具,簡化漢字重塑人民思維。黃章晉《沒有母語的人民》述,除文字外,中共也推廣人造語言詞彙,擠占個人表達,實現語言貧乏化。
如「三年自然災害」取代「苦日子」,強制意識形態劃分。
教育系統洗腦16年,用簡化字灌輸黨文化,阻礙真實歷史認知。
X用戶指,漢字成奴役工具,知識僅屬權貴。拐賣婦女等犯罪,語言貧乏難以精準表達。
此皆簡化之惡果。簡化漢字亦受蘇聯影響,旨在滅人靈魂。
大陸文化斷層,人民如奴隸,受駕馭。綜上,中共簡化「漢」為「汉」,非僅便利,乃為奴役人民之陰謀。斷文化根,注入黨文化,貶人民為奴。吾人當警醒,恢復傳統字形,守護中華魂魄。
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。
(轉自大紀元/責任編輯:晟睿)